氯雷他定为什么晚上吃

胆红素

指标正常值

正常参考值

新生儿总胆红素:0 ~1天,34 ~103μmol/L;1~2天,103 ~171μmol/L;3 ~5天,68 ~137μmol/L

成人总胆红素:3.4 ~17.1μmol/L

结合胆红素:0 ~6.8μmol/L

非结合胆红素:1.7 ~10.2μmol/L

指标概述

指标含义

胆红素是人体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包括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胆红素主要是非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并加工后的是结合胆红素,血清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的总和就是总胆红素。临床上测定胆红素水平,有助于判断黄疸的类型以及分析病因和预后。

缩写

BIL

检测价值

胆红素检测有助于了解机体的黄疸程度,血清中胆红素的浓度变化,对黄疸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辅助作用。

1.临床可根据总胆红素值判定有无黄疸、黄疸发生的原因、程度及演变过程。根据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可判定黄疽类型。

2.总胆红素升高伴非结合胆红素升高提示溶血性黄疸,伴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提示梗阻性黄疸,三者均升高提示肝细胞性黄疸。

3.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协助可鉴别黄类型,如果DBIL/TBIL<20%提示为溶血性黄疸,20% ~50%之间为肝细胞性黄疸,比值>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在肝炎的黄疸前期、无黄疸性肝炎、失代偿肝硬化、肝癌患者中有30% ~50%患者表现为DBIL增加,而总胆红素正常。

4.总胆红素降低的原因多为缺铁性贫血或导致血红蛋白降低的其他因素,该指标异常也有利于提示此类疾病。

指标偏高

临床意义

临床上胆红素增高可由疾病因素与非疾病因素引起,疾病因素主要见于溶血性疾病、肝病、胆道疾病等。非疾病因素主要见于新生儿生理性增高。

潜在疾病: 溶血性黄疸 ; 胆汁淤积性黄疸 ; 肝细胞性黄疸 ; 败血症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肝炎 ; 肝硬化 ; 胆管炎 ; 胆总管阻塞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1.溶血性疾病:胆红素是人体血红蛋白代写的产物,当胆红素增加时,代表红细胞的破坏出现异常增加,即出现了溶血性疾病。临床上常见于溶血性黄疸、败血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肝病:胆红素会通过脏脏有胆管排至肠道中,但由于肝细胞损伤严重,使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可使血清胆红素升高。临床上常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细胞性黄疸等肝病。

3.胆道疾病:结合胆红素是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并加工后的产物,大部分成为胆汁的组分、因此正常情况下在血清中很少。当血清总胆红素异常升高,并且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60%时,常称为阻塞性黄疸,说明胆道系统出现梗阻的情况,比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内胆管或胆总管结石梗阻、胆道恶性肿瘤等。

非疾病因素

临床上胆红素升高也可见于新生儿生理性增高,一般在宝宝出生后2-3天出现,1周左右会逐渐消退。

就诊科室

应针对引起胆红素升高的原发病选择就诊科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溶血性黄疸患者,应就诊于血液内科;肝硬化、肝炎等肝细胞性黄疸患者应就诊于感染科/传染科/消化内科;胆管炎、胆总管阻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应就诊于肝胆外科。

诊疗建议

新生儿生理性胆红素增高无需特殊处理,注意观察即可,如果是疾病因素导致的胆红素升高,需要明确原因后进行对因治疗。

1.溶血性疾病:溶血性疾病个体差异较大,临床尚无统一治疗标准。因此溶血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败血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需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溶血性疾病急性发作期的处理目的为补足最低水平足够维持患者生命的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或清除其他有害物质、抑制单核-组织细胞系统的溶血功能、防止休克和急性肾衰、去除继发性溶血的致病原因。具体操作时应根据不同疾病和不同的病态,选择适当的方法。可应用苯巴比妥类药物激活肝细胞内胆红素酶的作用;应用糖皮质激素增加肝细胞酶活力;输入人血白蛋白加速胆红素的代谢;输注免疫球蛋白降低细胞破坏能力;严重溶血时需给予输血或换血治疗等。溶血性疾病慢性期治疗原则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应对方法包括长期服用叶酸、维生素E片,以稳定红细胞膜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使用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以防止感染诱发溶血性疾病;使用抗氧化剂稳定红细胞膜减轻溶血作用;对有明显适应症的患者采取策略性输血,以维持患者基本生理活动;对有单核-组织细胞系统溶血的患者,可根据情况施行脾脏切除术,以减轻溶血症状。

2.肝病:肝炎需要根据具体类型给予相应药物,对症处理,加上良好的作息。肝硬化的患者,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其目的为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

3.胆道疾病:胆红素增高多见于胆道梗阻以及胆管炎,此种情况需及时就医,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以减轻梗阻症状,术后需应用抗生素,避免胆道感染。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对于胆红素偏高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疾病,针对性调整饮食方案。整体原则为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铁元素丰富的食物为主,平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生冷、不洁、油腻的食物。

饮食宜忌

1.溶血性疾病的患者平日可食用一些含铁及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如动物内脏、瘦肉、蛋黄、鱼、虾、黑豆、菠菜、柚子等,同时可食用一些胡萝卜、白菜、橘子、猕猴桃、草莓、柠檬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韭菜等。

2.肝病患者多吃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橘子、火龙果、西红柿、油菜等,平日烹饪时注意少油少盐,切勿饮酒。

3.胆道疾病的患者平日可多食用一些苹果、柠檬、西红柿、黄瓜、小白菜等低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同时可食用一些像黄豆、玉米、紫薯等高纤维素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以及油腻的食物,如烧烤、辣椒、奶油、炸鸡、肥肉等,切勿饮酒。

生活管理

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疾病的康复,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地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1.溶血性疾病的患者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切勿熬夜,平日可适量做一些运动,增加抵抗力。树立乐观心情,积极面对疾病。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细菌感染。

2.肝病患者要合理安排作息,可适量做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对于患有传染性肝炎的患者,需要树立隔离意识,并保护好自身。遵医嘱服用药物,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问题,及时就医。

3.胆道疾病的患者需合理进行一些运动,提倡有氧运动,如游泳、慢跑等。按医嘱服用调脂药物,不要私自停药,有问题及时咨询医生。

指标偏低

临床意义

临床上胆红素偏低是由于疾病因素与非疾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因素主要见于血液性疾病等。非疾病因素主要见于饮食因素。

潜在疾病: 缺铁性贫血 ; 癌症或慢性肾炎引起的贫血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胆红素是人体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若人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偏低,出现血液性疾病,则相应胆红素也会降低。

非疾病因素

一般来说,胆红素降低是由生理性原因所致,如当人体内有过多肾上腺皮质激素时,就会导致胆红素降低,因而如果受检者出现短暂性胆红素降低,大可不必慌张。

就诊科室

胆红素偏低多是由于血液性疾病导致的,因此患者可就诊于血液内科。

诊疗建议

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体内贮存铁减少而不足以补偿功能状态,故应补充贮存铁,改善贫血症状。恶性肿瘤引起的贫血应手术或放、化疗,并注意饮食搭配。慢性肾炎引起的贫血应增加营养摄入,并遵医嘱使用促红素以增加红细胞的生成。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对于胆红素偏低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具体病因加强饮食调理,针对性调整饮食方案。缺铁性贫血的患者需增加铁元素的摄入,并要注意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摄入,以促进铁的吸收。肿瘤疾病患者应以高营养、高维生素、高热量、富含优质蛋白食物为主,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

饮食宜忌

1.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平日应食含铁丰富的食物。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的食物有瘦肉、鱼禽、血、内脏等。在食用补铁饮食时不要饮茶,以免影响铁的吸收。烹调用具宜用铁制的锅。宜食高蛋白饮食,如蛋黄、瘦肉、虾等,以促进铁的吸收和合成血红蛋白。还应多食含维生素C高的食物,使三价铁还原为易吸收的二价铁。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蔬菜有西红柿、柿椒、苦瓜、油菜、小白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的饮食,如肥肉、辣椒、炸鸡、奶油等。

2.肿瘤疾病的患者可适当进食胡萝卜、动物内脏、蘑菇、鸡蛋、银杏等含有维生素和硒的食物,还可适当进食菌菇类、杂粮类等食物增加纤维素提高免疫力。尽量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如火腿、香肠、腌菜等,另外应避免进食烧烤类食物。

生活管理

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疾病的康复,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地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贫血患者平时要注意休息,注意保暖,身体虚弱者,需格外注意,防止受伤。适量可做些运动,增加抵抗力,如慢跑、散步、太极等。保持乐观心态面对疾病,配合医生积极治疗,遵医嘱服用药物,若身体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相关检查

胆红素测定

参考资料

[1]熊旭东主编.你也看得懂化验单新编[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9,08:55-60.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编写.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7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01:158-159.

[3]翟文龙著.家庭健康医疗百科全书实用金版[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7:48-49.

[4]李津婴,万树栋主编.溶血性疾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67-69.

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