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为什么晚上吃

抗SS-B抗体

指标正常值

抗SS-B抗体

正常人抗SS-B抗体检测为阴性。

指标概述

指标含义

抗SS-B抗体又称抗La抗体,是靶抗原属小分子细胞质核糖蛋白的自身抗体,与抗SS-A抗体均为诊断干燥综合征的标志性抗体,其中该抗体较抗SS-A抗体特异性较强。临床上可选择双向免疫扩散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法等方法检测该指标,用于诊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和其他结缔组织病。

缩写

抗La抗体

检测价值

抗SS-B抗体对诊断干燥综合征具有高度特异性,是本病的血清特异性抗体,其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阳性率为65%~85%,所以可以用于干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参考。另外,抗SS-B抗体也可以出现于少数系统性红斑狼疮或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中,也可见于新生儿狼疮综合征,造成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故检测该指标对上述疾病也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指标阳性

临床意义

抗SS-B抗体阳性多与疾病有关,包括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炎等都可检测出抗SS-B阳性。

潜在疾病: 干燥综合征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新生儿狼疮综合征 ; 风湿性关节炎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结缔组织疾病: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尤其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阳性率为65%~85%。抗SS-B抗体能直接侵入皮肤组织,对皮肤造成病理性损害。除此之外,还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新生儿狼疮综合征等。

非疾病因素

抗SS-B抗体阳性大都与疾病因素有关,与非疾病因素无关。

就诊科室

导致抗SS-B抗体阳性的疾病一般是结缔组织病,患者可去风湿免疫科就诊;如果是新生儿狼疮综合征,也可以去新生儿科就诊。

诊疗建议

1.系统性红斑狼疮:应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个体化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疟药、免疫抑制剂治疗。

2.干燥综合征: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服用滋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汤剂,如麦冬、石斛、太子参以及黄芩等,缓解口干的症状;也可以辅助以针灸治疗,常取的穴位包括金津、玉液等。

3.风湿性关节炎:以药物治疗为主,活动期以镇痛解热药物为主,辅以抗风湿药物。如果经过严格规范药物治疗后效果欠佳,患者出现关节畸形等情况,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4.新生儿狼疮综合征:本病如无心脏损害多呈自限性,有血液学临床表现者可酌情应用皮质激素或IVIG。如伴有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一般预后较差。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抗SS-B抗体阳性除了针对原发病积极进行治疗外,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饮食原则是针对原发病具体制定,总体原则以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等食物为主。

饮食宜忌

1.系统性红斑狼疮:应保证充分的维生素和蛋白摄入,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避免食用光敏性食物如芹菜、韭菜、香菜等。少食油腻性食物。尽量避免烟熏、油炸、高盐、辛辣刺激的食物,禁止酗酒。

2.干燥综合征:饮食应以软食和半流质为主,避免粗糙、干燥、辛辣的食物。进食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每天保持足够的饮水量,减轻干燥症状。

3.其他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选择吃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少的食物,忌油腻、高盐、辛辣、刺激性食物。新生儿狼疮综合征患儿应少量多餐,乳母可以多食用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食物。

生活管理

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中应注意冷暖适宜,避免到人群拥挤的地方停留,避免感染;减少日晒,避免阳光的暴晒,因为大部分狼疮患者有光过敏症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温水洗浴,避免使用化妆品。注意活动安全避免外伤的同时,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2.干燥综合征患者:维持室内良好的温度和湿度。保护皮肤和口腔的清洁干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外出时要注意保护眼睛,可戴防护性眼镜,防止眼部感染。并且应避免直视阳光或长时间阅读,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

3.风湿性关节炎:应注意保暖,热水沐浴,减轻疼痛;应遵医嘱长期治疗,定期检查,不可随意中断药物;还应做好心理护理,乐观、积极接受治疗。

4.新生儿狼疮综合征:应密切观察幼儿生命体征、呼吸、心率的变化;还应注意观察患儿神志及精神状态,有无拒奶,反应低下等病情变化;保护皮肤,预防感染;禁忌日光照射。

指标阴性

临床意义

抗SS-B阴性属于正常生理反应,无临床意义。

相关检查

抗SS-B抗体测定

参考资料

[1]饶莉.抗SSB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82-184. 

[2]段志军.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第1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3]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风湿科专科分会组编.名医经典远离风湿痛[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0:8.

[4]张滨红,孙竹兰主编.家庭医生实用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6:141.

[5]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