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为什么晚上吃

中性粒细胞计数

指标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计数

(3~7)×109/L,占白细胞总数中的50%~70%

指标概述

指标含义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吞噬细胞,为外周血白细胞的主要组成之一,具有趋化、粘附、吞噬、杀菌等功能。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指白细胞计数中的中性粒细胞的含量,可用于诊断多种炎症反应、白血病以及急危重症。

缩写

NEUT

检测价值

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高,多见于急性细菌感染、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等。而中性粒细胞减低可用于诊断血液疾病以及病毒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还可判断有无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等理化损伤。

指标偏高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若是病理性升高,则提示机体出现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非疾病因素多见于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分娩期、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极度恐惧与疼痛等情况。

潜在疾病: 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 ; 粒细胞白血病 ; 急性大出血 ; 严重组织损伤 ; 败血症 ; 心肌梗死 ; 尿毒症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1.感染性疾病:如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

2.血液疾病:粒细胞白血病、败血症。

3.急危重症: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肾脏疾病:尿毒症。

非疾病因素

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分娩期、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极度恐惧与疼痛等非疾病因素,亦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

就诊科室

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败血症,建议到感染科就诊;血液系统疾病如粒细胞白血病,建议到血液内科就诊;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到急诊科就诊,心肌梗死可到心血管内科诊治;尿毒症需到肾内科就诊。

诊疗建议

若仅有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或非疾病因素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增多,无其他临床症状,定期观察即可。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不同,治疗方法不同,应针对具体病因治疗:如粒细胞白血病等,可进行一般治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感染性疾病,如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等,可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需根据具体原因,行药物或手术治疗;败血症患者,要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足剂量足疗程治疗;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要卧床休息,选择介入、溶栓等治疗,恢复期可给予药物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除及时进行药物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情况,还需对原发病进行干预;尿毒症患者主要进行药物治疗,必要是可进行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手术。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中性粒细胞增多患者应查明病因并进行相关治疗,同时清淡饮食,选择高维生素、高优质蛋白、低磷、低盐饮食,食物搭配要合理、种类丰富。患者要遵循少食多餐、每餐半饱原则。

饮食宜忌

1.注意少食高热量、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可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如苹果、橘子、橙子等,同时忌烟酒。

2.选用高蛋白质食物,如鸡、鱼、虾及瘦肉等,补充足够蛋白质,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3.若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限制盐和钾的摄入量,以免增加肾脏负担。

4.患者要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菠菜、芹菜、白菜等,以防治便秘。

生活管理

由于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不同,所需生活管理方式也不同。具体如下:

1.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患者应注意增强免疫力,经常开窗通风,病情缓解后可轻度活动,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细菌感染者需隔离,使用单独的餐具和生活用具,要有个人便盆,以免病菌传播;

2.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进行皮肤的清洁护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使用含氯漱口液(氯已定、西吡氯铵)漱口,以防止口腔感染的发生;

3.败血症:患者要增强免疫力,注意个人卫生清洁,避免细菌经皮肤、脐部、口腔等部位侵入。若皮肤溃烂及发炎处,可局部清创、换药处理;

4.心肌梗死:患者应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患者按时吃药,并定期到医院接受健康检查;

5.尿毒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透析,在接受治疗期间要充分学习了解疾病,增强信心。注意临时置管的护理,有规律地进行健身和锻炼;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注意皮肤护理,不要使用肥皂清洗,应使用温水擦试瘙痒皮肤,并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

指标偏低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减少包括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疾病因素多见于病毒性感染、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此外,非疾病因素可见于服用药物、电离辐射,亦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

潜在疾病: 病毒性感染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粒细胞缺乏症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脾功能亢进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1.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染。

2.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3.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由于自身免疫性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破坏而减少。

4.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布加综合征等,均可见中性粒细胞减少。

非疾病因素

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X线照射等)、长期服用药物(氯霉素、他巴唑等),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应到感染科就诊;血液疾病应到血液内科就诊;免疫性疾病应到风湿免疫科就诊;脾功能亢进可到血液科就诊,亦可根据其诱发原因,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肝病科等。

诊疗建议

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的疾病不同,其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应针对具体病因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放化疗等。具体如下:

1.病毒性感染:主要依靠自身免疫系统针对病毒产生抗体,有限的抗病毒药进行抗病毒治疗;

2.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要根据药敏试验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治疗原则是联合、足量、足疗程;

3.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进行支持治疗、对因治疗,减少相应并发症,去除诱因;

4.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进行药物治疗,该病无法治愈,需同时注意进行心理支持;

5.脾功能亢进:一般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脾亢进治疗。原发性脾功能亢进可采用脾区放射治疗、脾部分栓塞术或脾切除等。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最常用的是脾切除。药物治疗一般包括应用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抗贫血药物等。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饮食方面没有特殊要求,正常饮食,营养均衡,重视主副食、荤与素、粗细粮的合理搭配。饮食上可食用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如鸡蛋、瘦肉类、鱼类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类的食物,如各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饮食宜忌

1.注意少食高能量、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可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同时忌烟酒。

2.患者应注意选用高蛋白质食物,如鸡、鱼、虾及瘦肉等,补充足够蛋白质,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3.脾功能亢进患者若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应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止食用较硬食物,以防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

4.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宜多用蒸、煮和急火快炒的烹调方式,应少用煎炸。此外,常用铁锅炒菜、煮饭,有助于增加食品中的含铁量,同时限制脂肪的摄入,忌饮浓茶和咖啡。

生活管理

中性粒细胞计数偏低患者应积极配合医院健康教育、了解自身疾病症状,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生活规律,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复查,了解中性粒细胞变化情况。此外,根据具体病因不同,患者需遵守以下生活管理:

1.病毒性感染:患者需要注意自我隔离,避免传染其他家庭成员。患者还可通过注射疫苗和提高个人卫生意识,有效预疾病。同时要按疗程规律用药,避免私自停药。勤洗手,使用热肥皂水冲洗30秒以上,饭前便后均应洗手,还应该多喝温开水,促进病毒更快的排泄;

2.粒细胞缺乏症:患者要保持口腔、肛周的卫生,所有的食物要经过高温消毒;

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多表现关节、肢体疼痛,对于卧床病人要注意防止褥疮的发生。同时要保持口腔清洁,注意皮肤护理。患者要按时按量接受治疗,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治疗信心;

4.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要适量运动,以不加重症状为宜,逐渐增加活动量,若为严重贫血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荷,并抬高床头,保持房内温度;

5.脾功能亢进:患者用药时应按时按量,谨遵医嘱;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出院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相关检查

血常规

参考资料

[1]刘成玉.诊断学(第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陈雪礼,李观华,汤金萍,刘晓峰.CD64、CRP、WBC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06):590-591.

[3]马静.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1):1830-1832.

[4]王佳艳,刘政.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调控胃癌发展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20,33(02):210-214.

[5]李海鹏,姚建华,孙天胜.中性粒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J].医学综述,2015,21(09):1576-1578.

[6]何金蓉,齐家龙,高瑞雨,靳输梅,杨旭,马雁冰,刘存宝.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引发自噬的作用研究[J/OL].病毒学报:1-7[2020-04-20].

[7]张荣莉,韩明哲.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血液病患者感染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07):764-766.

[8]史艳侠,邢镨元,张俊,沈波.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11(12):86-92.

[9]金玲,张永红.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的抗感染治疗[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1,9(01):12-15.

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