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为什么晚上吃

血清IgG亚类

指标正常值

血清IgG亚类

IgG亚类在不同年龄、种族以及不同测定方法的情况下,检测结果都存在差异,因此应建立自身实验室内的参考值范围。以临床最常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gG亚类,其各年龄段参考值范围如下:

指标概述

指标含义

IgG是次级免疫反应的主要抗体,有四个亚类,即IgG1、IgG2、IgG3、IgG4,含量在正常人体血液中依次减少,可以活化补体,发挥溶菌、溶细胞等作用。临床上,血清IgG亚类测定对研究免疫缺陷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有重要价值。

缩写

IgG1-4

检测价值

IgG4个亚类的生理特性和功能有所不同,如IgG1、IgG2和IgG3与抗原形成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其中以IgG3激活补体能力最强,而IgG4则发生聚合,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各亚类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如IgG1和IgG3对细菌和病毒抗原蛋白有应答作用,而IgG2对肺炎链球菌、A群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抗原起主要的免疫应答作用,IgG4则与慢性过敏性刺激有关。因此,测定IgG亚类对感染复发、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重要意义。

指标偏低

临床意义

IgG亚类低于正常年龄阶段所在范围,可能是疾病因素引起,一般与感染尤其病毒感染高度相关,也可提示患有选择性IgG亚类缺陷病。其中,选择性IgG亚类缺陷病是指患者体内某一IgG亚类含量低于年龄对应的参考范围。在儿童时期,男孩lgG亚类缺陷比女孩常见,以IgG2缺陷最常见。成年人IgG1和IgG3缺陷最常见。

潜在疾病: 感染 ; 选择性IgG亚类缺陷病 ; 肾病综合征 ; 糖尿病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1.自身免疫或特应性反应性疾病:儿童支气管哮喘IgG2、IgG3含量可降低;1型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 IgG各种亚类均可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gG2、IgG4含量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IgG3、IgG4含量可降低。

2.免疫缺陷:骨髓移植、HIV感染、IgA缺陷者可发生IgG2、IgG4缺陷;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可发生IgG1、IgG2、IgG4缺陷;大剂量的皮质醇激素应用可发生IgG3、IgG2缺陷;IgM缺陷者可发生IgG4缺陷;放射损伤、化疗可发生IgG2缺陷;威-奥综合征可发生IgG4缺陷。

3.感染性疾病:IgG2缺陷易发生肺炎球菌引起的儿童中耳炎;IgG2、IgG4缺陷可导致荚膜细菌的反复感染;缺乏IgG2、IgG3、IgG4,可引起反复窦肺感染、支气管炎。

4.其他疾病:酒精性肝病、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时,IgG2、IgG4含量降低;肠道手术后可发生IgG2降低;肾衰竭晚期可发生 IgG1降低;肾病综合征可发生 IgG1、IgG2降低。

非疾病因素

IgG亚类的含量随年龄的不同而变化,其中,IgG1和IgG3的含量在6个月时为成年人的50%,3岁时达到成年人水平。而IgG2和IgG4产生较晚,1岁时其含量为成人的25%,3岁时为50%,直到青春期才达到成人水平。

就诊科室

感染患者可去感染科就诊,若有明确器官症状,如中耳炎、鼻窦炎患者可去耳鼻喉科;选择性IgG亚类缺陷病患者若为儿童可去儿科就诊,其他可去呼吸内科就诊;肾病综合征患者可去肾内科就诊;糖尿病患者可去内分泌科就诊。

诊疗建议

1.感染类疾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是抗生素,若属于病毒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病毒化学制剂、抗病毒基因制剂、免疫调节剂、治疗性疫苗等。

2.选择性IgG亚类缺陷病:该类疾病患者应积极控制感染,给予免疫球蛋白替代疗法,以及辅以可用转移因子、重组细胞因子等药物治疗调节T细胞功能,促进IgG亚类的合成,必要时也可试用免疫调节剂。

3.肾病综合征:常用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则为控制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感染及并发症,合理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复发性肾病或对激素耐药者应配合使用免疫抑制药。治疗不仅以消除尿蛋白为目的,同时还应重视保护肾功能。

4.糖尿病:治疗基础是医学营养治疗,需控制饮食,并辅以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常用药物主要是降糖药和胰岛素。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有助于病情恢复,患者应结合具体病症合理调整膳食结构。

饮食宜忌

1.感染:早期应清淡饮食,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恢复。

2.选择性IgG亚类缺陷病: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定时消毒,选择易消化高营养足量维生素的饮食,婴儿鼓励母乳喂养。可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如鲜枣、木耳、紫菜、菠菜等。补充足够的矿物质,包括钙、磷、铁,多吃虾皮、芝麻酱、花生仁、海藻、发菜、海带、荠菜、香菇等。

3.肾病综合征:在明显水肿或高血压期间应绝对限制钠盐的摄入。蛋白质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蛋、禽、乳、牛肉等,同时结合肾功能情况控制好量。

4.糖尿病患者:需平衡膳食,适当限制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选择优质蛋白质,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用木糖醇与糖精代替部分糖量,忌食甜食,木糖醇每天量不可超过30g。吃水果要在两餐之间吃,同时当天减少主食,可多吃荞麦、燕麦、玉米面、杂粮、白菜、芹菜、莲子、空心菜、海带、紫菜、豆制品、蛋、奶等。勿过多摄入脂肪、控制热量,戒酒。

生活管理

1.感染:适当进行锻炼,增强体质。居住场所通风,定期消毒,注意防风保暖,避免受凉。保持轻松平和的心态,避免激动、紧张、愤怒等情绪刺激。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勤洗手、洗澡,勤换衣物。

2.选择性IgG亚类缺陷病:注意预防感染,居住环境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受凉,做好口腔、皮肤护理。禁止患者接触有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的人群,外出佩戴口罩,入室消毒,勤洗手。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

3.肾病综合征:早期注意休息,卧床休息时需经常变换体位,以防血栓形成。注意保持皮肤和床单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内衣,水肿严重时可在受压部位垫棉圈或用气垫床。每日观察自身血压、尿量、

4.糖尿病:多进行运动,控制体重,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要适合自身状况,从小量开始,逐步增加,长期坚持,可选择的运动有步行、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自行车、打球、跳舞、打太极拳等,注意勿空腹运动,以进餐后1小时进行活动为好。

指标偏高

临床意义

IgG亚类高于正常年龄阶段所在范围可见于多种疾病,和具体亚型有关。

潜在疾病: 过敏性皮炎 ; 哮喘 ; 支气管扩张 ; 多发性硬化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1.IgG4含量偏高:I型变态反应时,变应原会刺激机体,使IgG4含量增加,可见于过敏性皮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

2.IgG2、IgG3升高:慢性绿脓杆菌感染的胆囊纤维化,可导致IgG2、IgG3升高。

3. IgG1升高:可见于多发性硬化。

就诊科室

IgG亚类增高常见于I型变态反应,可去变态反应科就诊。

诊疗建议

I型变态反应的治疗原则是查明变应原,避免与变应原接触,采取脱敏疗法或减敏疗法,进行药物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时还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如酌情给予吸痰、雾化吸入、吸氧等。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患者应结合自身病情合理调整饮食结构,科学的饮食有助于病情恢复。

饮食宜忌

1.过敏性皮炎:避免食用致敏食物,不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鸡蛋、生葱、牛奶、辣椒、海鲜、生蒜、花椒、酒类等。限制食用多糖多脂的食品,如甜品、肥肉等。清淡饮食,可多吃豆类、绿色蔬菜、鱼类、海藻类等。

2.哮喘:以清淡、易消化、低脂肪为宜,忌食牛奶、蛋、虾、鱼等易诱发过敏食物。可少食多餐,鼓励多饮水,可稀释痰液利于排痰。

生活管理

1.过敏性皮炎:注意选择全棉质地、宽松、透气性好的衣裤,尽量不穿丝、毛织品或人造纤维服装;居住环境需温度适宜室内不养宠物、不铺地毯,经常除尘,室内禁止吸烟,多通风透气;出行避免暴晒,尽量不去花草树木过多的地方;适当体育活动。

2.哮喘:保证充分休息,在有呼吸困难时可取坐位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避免去空气污染和有烟雾的场所,避免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的人群;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有痰时采取叩背咳痰或有效咳痰的方法,定期复查。

相关检查

血清IgA测定

血清IgM测定

参考资料

[1]蔡柏蔷,李龙芸.协和呼吸病学上下册 第2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兰兰,许化溪.临床免疫学检验 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桂永浩,薛辛东.儿科学 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67.

[4]吴俊英,陈育民.临床免疫学检验 第1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5]陈殿学.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93-194.

[6]迟炘.中西医结合儿科常见病手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4:215-216.

[7]马东艳.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统一考试(含部队)指定辅导用书护理学(师)高频考点精编[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38-239.

[8]柳河.新编内分泌代谢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351-352.

[9]杜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9-60.

[10]靳永萍,王培席.儿科护理学实践指导[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142.

[11]柳河.新编内分泌代谢病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249-250.

[12]张揆一.农民工小伤小病自我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74-75.

[13]林杰.新编实用临床护理学[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9:203-204.

[14]丁振若.实用检验医学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625-626.

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