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为什么晚上吃

免疫球蛋白G

指标正常值

免疫球蛋白G

单相免疫扩散法:7.6-16.6g/L

指标概述

指标含义

免疫球蛋白G(IgG)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人体中的免疫球蛋白G可再分为4个亚类(IgG1~4),它们在人体血清内的浓度依次降低。IgG的主要功能为穿过胎盘屏障,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能参与引发超敏反应,具有抗病毒、抗菌等作用。

缩写

IgG

检测价值

免疫球蛋白G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抗感染,并且对新生儿抗感染起着重要作用。此外,IgG还介导Ⅱ型、Ⅲ型变态反应,并且是一些自身抗体的主要成分,是再次免疫应答的标志。其增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门静脉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均有提示作用,而单纯性IgG增高主也对免疫增殖性疾病有一定诊断价值,如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等。IgG降低也多与抗体缺乏症、免疫缺陷综合征、非IgG型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有关。因此,测定该指标的水平不仅对上述疾病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也能反应自身免疫系统的情况。

指标偏高

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G增高的原因主要是由疾病因素导致,其中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门静脉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类风湿关节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某些感染性疾病等。而单纯性免疫球蛋白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等。

潜在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 门静脉性肝硬化 ; 慢性活动性肝炎 ; 类风湿关节炎 ; 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1.结缔组织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检测时可见免疫球蛋白G增高。

2.肝病:例如门静脉性肝硬化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检测时也可见免疫球蛋白G增高。

3.免疫增殖性疾病:在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中,可见单纯性免疫球蛋白G增高。

4.感染性疾病:常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还有某些感染性疾病也可以出现免疫球蛋白G增高。

就诊科室

免疫球蛋白G增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去风湿免疫科就诊;门静脉性肝硬化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等肝病患者可去肝病科就诊;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可去血液内科或肿瘤科就诊。感染性疾病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引起的,可以去感染科就诊。

诊疗建议

1.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用药物治疗,目标是缓解病情,解除痛苦,防止脏器损伤,防止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常用药品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疟药、免疫抑制剂等,对于皮损的处理可涂抹外用药物。

2.类风湿关节炎:以药物治疗为主,活动期以镇痛解热药物为主,辅以抗风湿药物。如果经过严格规范药物治疗后效果欠佳,患者出现关节畸形等情况,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3.门静脉性肝硬化:多采取综合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合理饮食、注意休息等一般对症支持治疗,以及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

4.慢性活动性肝炎:主要治疗措施为对症处理,包括保肝、降酶、利胆和退黄,此外给以充足的休息、适当营养支持,以及避免饮酒、过劳和使用损害肝脏药物。

5.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个性化治疗,无症者一般无需治疗;对有症状的患者会采用系统治疗,包括诱导、巩固治疗(含干细胞移植)及维持和支持治疗。

6.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多使用青霉素,可以辅以中医治疗。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对于免疫球蛋白G增高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具体病因加强饮食调理,针对性调整饮食方案。

饮食宜忌

1.系统性红斑狼疮:应保证充分的维生素和蛋白摄入,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避免食用光敏性食物如芹菜、韭菜、香菜等,少食油腻性食物。尽量避免烟熏、油炸、高盐、辛辣刺激的食物,禁止酗酒。

2.类风湿关节炎: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选择吃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少的食物,忌油腻、高盐、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咸菜、咸蛋、咸鱼、咸肉等腌制品。

3.肝病患者:肝硬化的患者食物应以高热量、高蛋白为主。可以多吃豆制品、鸡蛋、牛奶、鱼、瘦猪肉等高蛋白食物。同时应避免食用高钠食物,如酱肉、酱菜、酱油、罐头食品,并严禁饮酒。慢性活动性肝炎者建议与家人分餐式进食,避免交叉感染。

4.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饮食上宜清淡,接受放化疗后的患者可以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瘦肉、蛋类、牛奶、新鲜蔬菜、水果、蜂蜜等,同时要忌食煎炸、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戒烟戒酒。若伴有肾功能不全,忌食植物蛋白如豆浆、豆腐等食物,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生活管理

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疾病的康复,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地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1.系统性红斑狼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生活。夏季注意防晒,出门可涂防晒霜、戴帽子等,冬季应避免着凉受寒。日常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温水洗浴,避免使用化妆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活动安全,避免外伤。

2.类风湿关节炎:疼痛发作时可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来减轻疼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禁用刺激性洗涤用品。谨防外伤,预防感染。勿用冷水洗手脚,注意关节的保暖,积极维持关节的功能。

3.肝病:可适度参加活动,肝功能恢复正常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觉疲劳为限。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息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培养一些生活情趣爱好,如听音乐、下棋等。

4.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家属要多给患者进行适当的按摩,以降低肌肉张力,促进其血液循环。睡觉要使用硬板床,忌用弹性床,对疾病恢复有一定积极作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指标偏低

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G降低的原因包括疾病因素,多见于抗体缺乏症、免疫缺陷综合征、非IgG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某些白血病、烧伤、变应性湿疹、天疱疮、肌紧张性营养不良、病毒感染等。另外,也可以见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潜在疾病: 婴儿期短暂性低丙球蛋白血症 ; γ-重链病 ; 轻链病 ; 肾病综合征 ; 天疱疮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1.抗体缺乏症:如婴儿期短暂性低丙球蛋白血症中可出现免疫球蛋白G降低的现象。

2.肾病:轻链病和肾病综合征等也可出现免疫球蛋白G降低的现象。

3.其他疾病:重链病、天疱疮等疾病也都有免疫球蛋白G降低。

非疾病因素

部分长期服用免疫抑制的患者,也可出现免疫球蛋白G降低的情况。

就诊科室

婴儿期短暂性低丙球蛋白血症可去小儿科就诊;轻链病和肾病综合征可祛去肾内科就诊;重链病可去血液内科就诊;天疱疮应去皮肤科就诊。

诊疗建议

1.婴儿期短暂性低丙球蛋白血症:如婴儿生长正常,血清IgG大于2.0g/L,并证明有抗体形成,则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应每隔3~4个月测定1次免疫球蛋白含量。如感染严重且免疫球蛋白水平很低,有必要补充γ-球蛋白。

2.γ-重链病: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治疗方法以化疗为主,γ-重链病无症状患者可不治疗。

3.轻链病: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来减少尿蛋白,延缓肾衰。一般在有明显肾功能不全之前进行化疗,有助于稳定或改善肾功能不全。

4.肾病综合征:临床一般需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等。

5.天疱疮:控制新皮损的发生,防止复发。主要是通过支持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时应防治并发症。对皮肤、黏膜糜烂面需加强护理,并防止继发感染。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对于免疫球蛋白降低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具体病因加强饮食调理,针对性调整饮食方案。

饮食宜忌

1.婴儿期短暂性低丙球蛋白血症:婴幼儿应进行母乳喂养,对于大于6个月的患儿,应及时添加辅食,保持每次只增加一种并保持三天的原则,还需限制钠盐的摄入。

2.γ-重链病:饮食规律,定时进餐,食物的选择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均衡为主,可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戒烟忌酒,禁食生冷、寒凉、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雪糕、肥肉、生葱、大蒜等。

3.轻链病:应定时定量进餐,养成健康的饮食节律,切不可暴饮暴食。可多吃高热量、高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的清淡饮食。宜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多喝牛奶,化疗期间可多喝水。忌食辛辣刺激和高脂肪的食物,如辣椒、奶油、肥肉等,并戒烟酒。

4.肾病综合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并能保证足够的营养,可多吃铜、锌等元素含量较高的食物。用植物油代替少吃动物油脂,水肿时应低盐,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5.天疱疮: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如肉类、鸡蛋、牛奶、鲜水果、蔬菜等。限制盐分、脂肪、酒精的摄入,避免食用海鲜、羊肉等发物以及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活管理

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疾病的康复,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地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1.婴儿期短暂性低丙球蛋白血症:病情恢复期间应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促进机体恢复。家长可在洗澡后为患儿抚触,增强患儿的免疫力,防止感染的发生,可尽早为患儿进行过敏原筛查。

2.γ-重链病:应注意休息;减少脑力和体力劳动,也应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等;可以适当参加娱乐活动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疾病康复。

3.轻链病: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如慢跑、打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4.肾病综合征: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口腔和皮肤卫生;以劳累为前提适当运动,可采取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方式,以提高抵抗力;天气变化时注意增减衣物,减少去往人群密集的地方,避免感染。

5.天疱疮: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个人卫生,皮损部位避免搔抓、摩擦或曝晒,同时保持清洁,避免发生感染。口腔黏膜有损害者,每日刷牙,饭后漱口,避免继发感染。

相关检查

抗凝系统检测

参考资料

[1]曹雪涛,龚非力.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基础医学 医学免疫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60-61.

[2]刘新民.如何看懂化验单[M].北京: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345-347.

[3]黄达枢.围产期新生儿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441.

[4]叶文琴,王筱慧,张玲娟.临床护理精品系列 现代临床内科护理学.第1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56-157,588-589,602,

[5]苏忠学,吴亚光.实用肝胆外科学[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155.

[6]王辰,王建安.内科学(下册).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870.

[7]赵安芝.新编临床护理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98-99.

[8]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下册).第1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451.

[9]吴敏.儿科护理常规.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09.

[10]孔祥亮.临床护理学基础与护理实践[M].北京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171-172.

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