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为什么晚上吃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指标正常值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0.05~0.5)×109/L

指标概述

指标含义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组成部分,具有杀伤细菌、寄生虫的功能,还可以释放颗粒中的内容物,引起组织损伤,促进炎症进展。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是对中嗜酸性粒细胞进行计数,是机体免疫应答的检验指标之一。

缩写

EOS

检测价值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与变态反应等有关,可用于提示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等疾病的发生,还可用于观察急性传染病、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情况。

指标偏高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可分为疾病因素与非疾病因素,疾病因素包括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恶性肿瘤以及内分泌疾病等;非疾病因素主要是因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存在昼夜周期性波动。

潜在疾病: 支气管哮喘 ; 血吸虫病 ; 湿疹 ; 慢性髓系白血病 ; 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 ; 多发性骨髓瘤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疾病,以及对于某些食物、药物、粉尘等因素出现的过敏反应。

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

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血液性疾病: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

恶性肿瘤:淋巴瘤、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

内分泌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等。

其他:猩红热、麻疹、出疹性疾病等传染病,以及风湿性疾病、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

非疾病因素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表现为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绝对值降低,午夜时绝对值升高。

就诊科室

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的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建议就诊呼吸科;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建议就诊肾病科;风湿性疾病等,建议就诊风湿免疫科;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建议就诊感染科;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建议就诊皮肤科;血液性疾病,如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建议就诊血液科;恶性肿瘤疾病如淋巴瘤、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建议就诊肿瘤科;内分泌疾病如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等建议就诊内分泌科。

诊疗建议

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的疾病因素有很多,不同疾病的应对方法不同。

  • 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可使用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可食用抗组胺类药物治疗。

  • 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需药物与手术结合治疗,药物方面可选择硝基咪唑类药物、青蒿素、喹啉衍生物、阿司匹林等;手术治疗需通过外科手术局部切除坏死组织。

  • 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使用口服药物治疗,同时可使用外用型药液加速治疗进程。

  • 血液性疾病: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需结合化疗及手术治疗,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可使用药物治疗,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需手术切除配合药物治疗。

  • 恶性肿瘤:淋巴瘤、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需结合放化疗和手术治疗,其他尚有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

  • 内分泌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可采用靶腺激素替代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营养均衡、规律等,有助于病情恢复。

饮食宜忌

1.规律饮食,营养均衡,三餐应规律进食,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鸡蛋等,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

2.尽量避免食用致敏性食物,虾、蟹、牛奶、花生、大豆等食物都是易致敏食物,应对过敏原进行鉴定,防止误食。

3.洁净饮食,避免直接饮用生水,瓜果蔬菜应洗净后食用,蔬菜尽可能做熟,避免生食,以防寄生虫感染。

生活管理

1.应按时就寝,保证充足睡眠。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劳累和精神紧张可能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加重。

2.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洁净;对粉尘、花粉等易过敏的人群外出需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好口罩。

3.平时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和深呼吸锻炼,多进行有氧运动,保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

4.寄生虫感染患者要做好隔离工作,避免传染他人,不与他人共用物品,如餐具、洗漱用品、浴巾等。

5.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眼睛、鼻子和嘴巴。

指标偏低

临床意义

单纯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的临床意义较小,若无其他不适一般不予处理,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伤寒、副伤寒初期,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参考资料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 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68.

[2]陆金春,张红烨,骆峻.医学检验报告速查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12:21.

[3](美)Robert M.Kliegman,Bonita F.Stanton,Joseph W.St.Geme等原著;毛萌,桂永浩主译.尼尔逊儿科学原著 第19版上[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7.09:830-832.

[4]胡文辉.实用临床检验学[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8.03:39-41.

[5]王健民,龚胜蓝.原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1,34(11):753-757.

[6]陈家旭,蔡玉春,艾琳,宋鹏,陈木新,陈韶红,卢艳,周晓农.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防控现状与挑战[J].检验医学,2021,36(10):993-1000.

[7]陈嘉雯.中国银屑病与特应性皮炎生物标志物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20.

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