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为什么晚上吃

二氧化碳分压

指标正常值

二氧化碳分压

35~45mmHg(4.7~6.0kPa),平均值为40mmHg(5.33kPa)

指标概述

指标含义

二氧化碳分压是指物理性溶解在血浆中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或张力,临床常以动脉血测定,叫做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高低直接受呼吸作用的调节,其值的大小则影响血液的pH值,因此测定二氧化碳分压是反应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

缩写

PCO2 

检测价值

二氧化碳分压可用于衡量肺泡通气情况和作为酸碱平衡中反映呼吸因素的重要指标,临床多用于碱中毒、酸中毒、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等疾病的诊断。

指标偏高

临床意义

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一般由疾病因素引起,如PCO2大于45mmHg为高碳酸血症,提示肺通气不足,可见于呼吸性酸中毒;PCO2高于50mmHg时见于呼吸衰竭;PCO2超过70~80mmHg时,多见于肺性脑病。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一般是由于肺泡通气不足、二氧化碳在体内积聚引起,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水肿、肺心病、大面积肺不张等疾病引起的呼吸性酸中毒,升高明显时,也可见于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非疾病因素

就诊科室

一般是呼吸功能异常或肺部疾病引起,建议到呼吸内科就诊。

诊疗建议

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可见于多种疾病,常见疾病为呼吸性酸中毒、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患者均可出现呼吸困难等危急症状,因此除需针对原发疾病的病因进行治疗外,还应对症治疗。

1.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者应尽快去除病因,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或使用呼吸机,适当低流量给氧。呼吸中枢抑制者给予呼吸兴奋剂。

2.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包括控制感染、扩张小支气管、促进咳痰等措施,以改善肺泡的通气功能。

3.肺性脑病患者在解除气道阻塞后,可给予吸氧,出现精神症状者可应用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对症治疗,同时可适当使用促进脑细胞代谢的药物。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患者一般无特殊饮食需求,保证科学规律饮食,让机体能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即可,同时需要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影响疾病恢复。

饮食宜忌

1.呼吸性酸中毒患者应多吃蔬菜、水果等健康食物。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喝酒。

2.呼吸衰竭患者大多体质差、消瘦,因此应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瘦肉、鸡蛋、牛奶、大豆及豆制品等,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和产气食物。

3.肺性脑病患者宜吃卵磷脂、脑磷脂含量高的食物,有助于患者脑功能的恢复;忌吃含有酒精的食物,控制蛋白质的摄入,产氨较多的食物,如肉类、蛋类、乳类等肝昏迷患者应严禁食用。

生活管理

1.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注意卫生,规律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2.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3.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预防感冒。

4.严格遵医嘱用药,不擅自调整药物的用量或停药,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药物,避免耽误治疗。

指标偏低

临床意义

二氧化碳分压偏低指的是血液中的CO2含量相对低,一般存在病理情况,如小于35mmHg,为低碳酸血症,提示肺通气过度,临床主要见于呼吸性碱中毒。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二氧化碳分压偏低,主要由于肺泡通气过度,呼出过多二氧化碳引起,常见于肺炎、肺梗死、急性哮喘发作、肺栓塞等疾病引起的呼吸性碱中毒。

非疾病因素

就诊科室

二氧化碳分压偏低主要见于肺部疾病,一般建议到呼吸内科就诊。

诊疗建议

轻度呼吸性碱中毒常见于手术后患者,一般无需治疗。严重呼吸性碱中毒时要根据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可用纸袋罩住口鼻来呼吸,减少CO2的呼出,或吸含5%CO2的氧气,以提高血PCO2。此外,有手足抽搐者可注射钙剂对症治疗。严重呼吸困难者(pH>7.65)可行气管插管和控制呼吸,使pH迅速下降。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二氧化碳分压偏低患者应合理饮食,均衡膳食,保证机体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摄入充足,同时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促进机体恢复可起到积极作用。

饮食宜忌

1.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2.适当补充鸡蛋、瘦肉等高蛋白食物。

3.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4.禁烟酒,避免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活管理

1.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注意个人卫生。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3.外出时注意保暖,避免发生呼吸系统病变,加重病情。

4.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以便医生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并对治疗方法进行适当调整。

相关检查

血气分析

参考资料

[1]向延根.临床检验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4):221.

[2]许斌.外科学 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1):72-75.

[3]朱红林主编.临床急危重症救治精要[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20(01):124.

[4]万学红,卢雪峰主编.诊断学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47-548.

[5]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外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22.

[6]王建枝,钱睿哲主编.病理生理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4.

[7]张根葆主编;赵士第,张翠,李菲菲,李署副主编.病理生理学 第2版[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7(01):41.

相关指标